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珊·賴斯7日至9日訪問中國,到昨晚為止,這次訪問沒有傳出讓中美關係難堪的負面信息,賴斯強調美國“優先考慮”中美關係,並稱奧巴馬將11月對北京的訪問視為中美關係的“里程碑”,這些積極字眼引導了西方和中國媒體的註意力。
  一段時間以來中美髮生了兩國軍機在南海“異常接近”等摩擦,賴斯這次訪問帶給中美關係另一種氣氛,大大稀釋了飄散在媒體中的中美關係的緊張感。
  賴斯的訪問再次激活了樂觀看中美關係的那些理由。我們回顧中美關係時會發現,從一定意義上說,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實際上已經存在。兩大國關係避免了最壞情況和相當壞的情況(直接軍事衝突或者冷戰),在相互戰略防範的同時,兩國建立了所謂“守成大國”和“崛起大國”前所未有的“準利益共同體”。
  僅從歷史經驗看,中美之間目前形成了“比較奇怪”的大國關係,兩國互相防範和加強合作的理由都很強大,兩國在持續猜測對方某些戰略惡意的同時,又被合作的現實好處推動著,忍不住走向各領域更密切的接觸與合作。
  這是一種站在十字路口的大國關係,防範與合作的動力南轅北轍,圍繞中美關係的走向進行拔河。中美兩國回到大國零和政治的老路,還是使合作共贏的思維方式占據壓倒性優勢,應當說都有可能。
  中美關係的困境在於,兩國互疑是戰略上的、根本性的,兩國合作的動力是現實層面的、具體的。很多人擔心,兩國的具體合作再多,也消化不了彼此戰略競爭所製造的潛在敵意,兩國好不容易積累的友好認識隨時可能因為一次偶然的敵意釋放而歸零。
  我們需承認,人類社會沒有中美這樣有競爭關係且各自傳統與政治制度差異如此顯著的大國和平相處的經驗,因此對中美有能力長期理性處理彼此的分歧缺乏信心。中美戰略互信的建立離不開相互掏心窩子的表白,但光靠這些表白遠遠不夠。信心將更多來自於兩國社會對中美關係確實有別於以往大國政治的慢慢揣摩和小心拿捏。
  就今天來說,美國不斷搞抵近中國領土的軍事偵察,它還在中國周邊搞明顯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這讓中國即使調動全部想象力也無法理解美國的“善意”。反過來說,中國加快發展軍力,在西太平洋擴大海空軍活動範圍,美國也很難相信中國的這些舉動不是為了最終將美國的力量“逐出亞洲”。
  中美需要摸索管理彼此戰略互疑的規則,為此雙方首先要有這樣做的強烈意願。兩國的具體摩擦有可能越來越多,只有兩國把彼此的互疑程度控制住,那些層出不窮的摩擦才不會被這些互疑放大,發生性質上的突變。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有了算得上不錯的基礎,但它恐怕還需要幾十年的培育和維護。這當中,中美兩國領導人的作用將是關鍵性的,他們無法把理想的中美關係像做麵包一樣端給兩國和世界,但他們可以強有力影響兩國處理彼此分歧的態度,併在中美出現具體危機時發揮穩定局勢的決定性作用。
  西太平洋的形勢在變化,中國在這裡的自我保護能力越來越強,這會在中美雙方都引發一些深刻的思考。別讓一些歇斯底裡的推演影響兩國對未來的展望,我們需要最基本的樂觀: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文明。從熱戰到冷戰,再從冷戰到防範加合作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儘管中間有烏克蘭局勢的曲折和複雜性,但人類社會究竟在向哪裡走,大的輪廓已經呈現。▲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x49lxyuf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